top of page

香港回歸祖國後,兩地在各領域的交往日益深入,在文化藝術領域,香港也展現出國際化環境的優勢。舞蹈家吳菲菲和小提琴家楊宇思,不約而同地在追夢的年紀來到了香港,在嶄新的舞台上發光發熱,也為香港的藝術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她們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細數自己與香港之間的緣分,以及在這裏實現藝術夢想的故事。◆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胡茜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小提琴家 楊宇思:創 「文善社」 推廣文化入社區

卑路乍灣的海旁、錯落有致不算寬闊的街道、歷史悠久頗有人情味的海味舖、華洋交雜的獨特味道,西環的這些點滴都是構成小提琴演奏家楊宇思腦海中最初香港模樣的部分。作為一個福建人,她和香港的淵源其實很深,她的父親早在多年前便在香港工作和生活,她記憶中的香港,和現在其實並無二致。

福建出生、廣州長大的楊宇思早在13歲便獨自一人遠赴歐洲研習音樂,於奧地利薩爾斯堡的莫札特音樂大學深造,小提琴是她的專業,也成了她人生圍繞展開的中心。2009年,楊宇思在一場演出中偶然認識了一位熱愛古典音樂的香港官員,在他的建議下,她嗅到了香港獨特的文化氣息,決定來到香港發展,一住就是13年。


身份認同感強烈

「因為小的時候我就住在廣州,看的也是香港的電視台,除了對一些政治的話題、市民表達意見的方式不太理解之外,對香港的感覺是非常熟悉的。」對於楊宇思來說,西環在她心中的印記深刻,一來便將生活、工作的範圍鎖定在這裏,也逐漸變成了一名真正的「新港人」。

這些年通過「優才計劃」來到香港的「新港人」數量其實算得上龐大,但真正留下來扎根的不多。大約因為節奏過快的生活、身份認同感的不足、各種各樣的水土不服……但是楊宇思留下來了,且身份認同感非常強烈,「因為我一直在建設這裏。」她笑着說,「除了對這個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外,我也有自己的力量,並且可以跟其他地方的人去介紹,所以我對這個城市的參與感是很高的。」

除了自己的音樂演出外,楊宇思也帶學生,她認為香港的音樂教育市場是很龐大的,「香港的音樂教育很飽滿,十幾年前就有了一人一樂器的計劃,並且非常重視,音樂方面的課時費香港也是數一數二的高價,但這也沒有讓家長們卻步。」

楊宇思也發現本地社區推廣藝術的氛圍比較濃厚,無論是什麼樣的活動都會將文化的元素參與其中,很多機構找到她,希望她與學生參與演出。於是,她就開始構思,除了打響自己名聲之外,是不是也可以專注於社區建立一個「招牌」,創造一些社會價值呢?有了這個想法之後,楊宇思去諮詢了很多資深的圈內人,但是一開始因為瑣碎的麻煩與資金的不足差點打退堂鼓。

創慈善團體實現個人價值

好在志同道合的人很多,在大家的熱情與信念中,於2016年,本身屬於香港小交響樂團的楊宇思躊躇滿志地參與創立了非牟利慈善團體「文善社」,透過定期舉辦音樂會、舞蹈演出等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在社區推動文化藝術發展,促進跨領域交流,擴闊大眾視野。「文善社是我的事業着落點,我在樂團有正式的工作,但是這些並不屬於個人的發展,也不能充分衡量個人的價值。」在6年的時間內,楊宇思逐漸召集到不同的文化界同好,讓文善社的發展走上一個台階。2019年,文善社得到了民間的慈善基金會的支持,從此她便鬆了一口氣,有了一個更加明確的方向。

「香港相對於內地文化氛圍比較自由,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我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去創建一個慈善機構,」她說,「如果由一個藝術家去統籌一個團體的話,可能就會有一些局限,畢竟藝術家都是清高的,這時就需要一些專業的能夠運營的人去統籌一些外部的事情。」得到資金的支持對於楊宇思來說算是上了一個有規模的台階,「專業的運營也需要錢,可能先有雞才有蛋,所以又回到最初的現實問題,資助就會解決這部分的問題。」


【心聲】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須更緊密

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楊宇思要參與的演出很多,如上月18日於高鐵站做快閃演出,以及上月末在伊利沙伯體育館香港島聯合會慶祝晚會的壓軸演出等等。但這些演出對楊宇思來說還是不太過癮,「在內地藝術表演是一種宏觀的規劃,需要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內容比較集中,在香港就相對可以自由發揮,非常個人化。但是內地與香港的表演其實很應該互相融匯,畢竟香港不是外國,即便不是劃一,也應該有推廣機構去統籌合作,兩邊應該要在音樂節、比賽等方面多進行一些合作和交流,這方面應該要再多些加強。」她說。

作為內地長大、歐洲求學,目前又在香港發展的這樣一種特殊身份,楊宇思不認為香港的文化會被內地逐漸「侵蝕」,「香港有自己的文化,這種華洋交雜的感覺很強烈。」她認為香港的自由氛圍應當帶動起更多的文化發展現象,而不是拘泥於小團體中,「香港這麼多表演場地,每個周末依然排得滿滿當當的,所以我並不覺得香港是一個文化沙漠,人才也很多,機會也很多。」








香港文匯報訊 小提琴樂手、香港青年會副主席楊宇思是香港小交響樂團合約樂手,經常在國內外表演。香港第五波疫情爆發後,為了與市民同心抗疫,楊宇思聯合一班熱心的樂師和青年領袖舉辦「風中火炬」音樂抗疫行動,鼓勵大家保持樂觀,堅定信心,同心抗疫。


多地樂手獻技 自製視頻鼓勵市民

「風中火炬」是香港青年會和灣區愛樂共同舉辦的持續性音樂分享計劃,由單個樂手或者小組錄製音樂表演視頻,再製作成音樂視頻作品,發到網上與市民分享,鼓勵大家保持樂觀,堅定信心,同心抗疫。

參與的樂手既有本地的,也有來自大灣區、武漢、北京等地和海外。因是遠程協作,攝錄和編製音樂作品並不容易。比如,錄製的一部片子《燈火裏的中國》,共邀請了50多位樂手合作,由各個樂手分別錄製不同的聲部再合成。由於各位樂手在家錄製的條件不同,素材質量有些參差,一開始合成的的效果不理想。

為了呈現出較好的音樂效果,楊宇思找來了專業音頻製作人指導,並自費購入音視頻製作軟體,反覆嘗試,最終拿出了令人較為滿意的合成作品,受到網民好評。

疫情爆發初期,楊宇思身邊的朋友陸續中招,善良熱心的她四處奔走,購買抗疫藥品和生活物資送上門。隨着中央援港物資陸續到達,香港青年會作為愛國愛港青年團體,也積極投入「居家隔離援助行動」。楊宇思馬上報名參加,一邊完成好音樂分享的統籌和錄製工作,一邊積極投身抗疫一線工作,參加抗疫物資分包,在街上搬運貨物,將市民急需的抗疫和生活物品送上門。




文:繆毓琛


楊宇思和小提琴結緣從孩提三歲開始,那時候她的家庭剛從福建遷到廣州,白天父母上班不在家,於是就把她寄托在友人家裡,人家有個五歲的小姐姐經常去上小提琴課,也順便把她帶上。耳濡目染,她在想,如果自己也能學小提琴該多好啊!於是便苦苦哀求媽媽,媽媽被她的真誠所打動,在物質條件還是相當貧乏的年代,積蓄了三個月的工資,給她買下一個兒童小提琴。果然她真心下苦功去學,在沒有電視、沒有玩樂的每一天,弄琴作樂。小學畢業,她考上了星海音樂學院附中,三年後,又成功考取了奧地利薩爾斯堡的莫札特音樂大學,這是一所歐洲著名音樂學府,在那裡,她跟隨小提琴系主任,出色地完成了小提琴演奏學士、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挫折孕育成功

人們常說成功要靠天賦加勤奮,在宇思身上卻有着另一番解讀,做工程師的媽媽傳承給她勇往直前、堅毅專一的生活態度。在那個年代,學小提琴的孩童要經過篩選,第一關是考身體質素,左手尾指要長過無名指的最後一個關節;第二關是考家長,家長要聽鋼琴唱音。很不幸這兩關楊氏小朋友一家都沒闖過。為了能跟上這位名師學琴,他們又去參加第二輪、第三輪面試,經過幾次挫敗,終於靠誠意獲得了一個聽書位。接着去到奧地利,去上大師班,去越洋跨國比賽,去做樂團首席,這一切看似風光,其實挫敗一直伴隨身邊。有一門學科叫做「音響學」,既要用德文聽書,又要做計算題,還要用德文做答卷,完全沒德文基礎的宇思,本以為聽多幾次就懂,可是聽懂了德文卻不會計算。不過,大學規定每門學科開學可以考一次,期末又可以再考一次,聽多幾次不行,考多幾次總可以吧!好事多磨,四年裡她一共考了十六次才順利通過。「好在我第一年就去學它!」她依然很樂觀地笑看自己。

太多挫折磨難,機會終於降臨。在歐洲多個樂團擔任樂手和首席,上過幾十個大師班的歷練,她終於獲得一個寶貴的機會:跟隨一位猶太音樂家巡迴世界各地,和各個樂團合作,走上職業獨奏者之路。可是她立志要把所學回饋給祖國和人民,並通過優才計劃落腳香港。




抱負與踐行

來港第二年,宇思順利考進專業樂團,並創立「莫札特音樂學院」,她每週教四五十個學生,還充當音樂老師和學生的橋樑中介,入息很不錯。可是她有着更遠大的抱負,要服務廣大社群,於是她開始主動減少私人教授,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加入政府的資訊架構,各類地區的青少年活動委員會,還兼任大學樂團顧問、商會會長等公職。這還遠遠不夠,她熱愛舞台上的演出,要用自己的音樂才華奉獻給社會大眾。

2016年,她牽頭創立香港首個藝術義工團體「香港文善社有限公司」,讓社會大眾免費欣賞到高雅藝術。文善社集合了一群志同道合者,有音樂專科畢業的樂手,有各行業的從業員,有退休人士,有在校的學生。他們從指揮、編曲、各聲部的排演,到後勤雜務員,都樂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參與演出。於是,在港九新界,在球場上,在社區禮堂裡,在安老院,在醫院病房,鳴響起激越的旋律,迴盪着悠揚的和弦。高雅的經典作品、中國的民族樂曲和民間鄉土小調共融,音樂一直飄送到演奏廳、音樂廳。會內一年下來活動多達五十多場,而且他們所派出的免費門票,都交到熱愛音樂的聽眾手上,所以入座率都很高。演出成功全憑着志願者樂手精神飽滿的奉獻,更凝聚了台前幕後策劃者宇思的心血。她有着運籌帷幄的本事,就是把樂團各部門分工得頭頭是道,配合默契。舉個例子,她分派出的一個行政主席職位,由Annie就任,她把握着步驟,通過群組發放排練演出的時間表、服裝安排、各聲部分譜、樂手座位、後勤物資的傳送等等,而當所有人彩排演出齊集之際,各人都呼喚著:「誰是Annie?」此人卻因為要上班而甘當隱形的幕後英雄,這就是樂團裡「電波中的藝術行政主席」。

春風化雨,文善社的善舉也感動了香港董氏慈善基金會,有了他們的支持,一個更加遠大的計劃便醞釀出來:在大灣區十一個城市,各籌建一個社區志願者樂團。2019年7月,香港灣區愛樂樂團成立首演,音樂會首演了由洪為民教授和作曲家沈耀忠義務特約創作的交響樂合唱作品《圓夢大灣》,緊接着過去幾個月,灣區愛樂佛山朗藝樂團和灣區愛樂廣州樂團相繼成立並演出。




由於新冠疫情阻隔了中港兩地的人員流通,宇思沒有親身到佛山樂團首演現場,而組建廣州樂團的過程,她如有神助:在12月頭,先到深圳酒店隔離兩個星期,在這十四天裡,她遙距離向廣州各路人馬溝通,在短時間內組建起管弦樂團、室樂團、還有電鋼琴隊和合唱團,當她完成隔離來到廣州彩排現場,她和幾百人的演出陣容還是頭一次見面,堪比大型網友見面會。志願者熱情高漲,懷着對藝術的熱愛而緊密合作,短時間內免費向市民演出一台充滿新年歡樂氣氛而又高水準的音樂會。樂團演出需要音響反射板,了解到進口器材需要八萬多元一個,一套則要花上百萬元,於是她自己設計、畫圖、購買夾板鋁材,找施工人員切割組裝,最後僅僅花了兩萬元就製作出來,而且音響效果出奇的好,連其他同行也來查詢,可否借用這套「名師手繪反射板」。

除了組織管弦樂團的公益演出,灣區愛樂最大的使命是在社區推廣音樂。因此在過年前的有限時間,灣區愛樂又組織了「門診音樂廳」,馬不停蹄前往清遠市人民醫院、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來到各個門診大堂義務演奏,用音樂驅散病人的愁容,為醫務人員帶來歡樂,喚起人們對生命的熱愛。幾家大型的網絡公司即時做了現場直播,很多人拿起相機拍下難忘的時刻,更有人跟着旋律和唱。嚴冬裡的這股暖流在幾個城市裡翻滾着, 一直延續到大年三十……灣區愛樂計劃從香港來擴展到大灣區,用音樂服務基層市民,開創了一個極好的榜樣示範作用。

文善社每年還舉辦香港青少年音樂匯演、「華人藝術鈦龍杯比賽」,並擴展到民樂、聲樂和舞蹈各界別,為音樂藝術早早培養和發掘人才。如今,宇思和夥伴正在密鑼緊鼓籌備組織一次灣區愛樂到灣區各市的巡演。他們爭取到廣東文化館的合作和贊助,待到7、8月份新冠疫情緩和之際,中港人員可以互通,便水到渠成,到時又必將有更多的志願者樂手加入,彼此為着同一個目標:無私奉獻自己,服務社群,用音樂提升社會的人文素養。




麪包和理想

專業演奏本身可以賺取不錯的報酬,教學更是如此,組織這樣一個義務樂團,在香港確是聞所未聞,每當她邀請樂手加入,總有人會問:「麪包與理想如何兼得呢?」宇思舉了幾個例子:無國界醫生用自己的醫療本領服務貧窮地區的人群;義務律師在很多社會案件中,用法律知識去伸張正義,讓社會更融洽。服務社群,不是讓你放棄本職去全職做義務,而是力所能及的為大家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我們的群體裡,總有着無私幫助人的自願者前赴後繼,多認識這樣的朋友,自然形成一股氣場,扭成強大的推動力,自己也身處其中砥礪前行。

藝術的本質是甚麼?這不是單純去炫耀高超的技巧,而是要達到啟迪人們的良知和愛心。從這個意義上說,它的力量是無限的。宇思學成歸國,立足香港,她放棄了教學的優厚待遇,用自己的學有所成,去組建大灣區志願者樂團,從小到大,發展壯大,把高雅的音樂藝術奉獻給普羅大眾。她深愛她的小提琴專業,深愛舞台上的揮灑自如,她的信條是:「燃燒自我,點亮別人。」這是一位領頭羊高尚的胸襟!最近,民政事務局向她頒發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狀,充分肯定她對社區建設和音樂表演藝術的貢獻。

我們這位快樂的音樂天使,從社會基層,一直攀升到象牙塔的頂層,如今又展翅騰飛,迎着絢麗的彩霞。




©2023 楊淇煜藝術工作室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